发布日期:2025-07-14来源:南方新华管理咨询团队整理浏览次数:158
随着中国国际化战略的深入推进,尤其是 “一带一路” 倡议的持续实施,企业对国际化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。这类人才需具备国际视野、跨文化沟通能力、专业知识及本土市场洞察力,是企业海外布局与跨国经营成功的关键。然而,当前我国企业在国际化人才储备与培养方面仍面临诸多挑战。
一、国际化人才的短缺现状与核心问题
人才缺口显著
中国企业在国际组织中的人才占比与经济地位不匹配,例如在世界银行、IMF 等机构中,中国职员占比仅 2%-3%,高管岗位更是稀缺。国有企业作为海外投资主力,管理层国际化人才比例偏低,导致跨国经营中频频遭遇 “水土不服”。
认知与实践误区
价值忽视:部分企业海外并购时重价格、轻人才,如中海油收购美国优尼科因缺乏熟悉当地法律与商业规则的人才,最终因时机误判导致失败。
战略偏差:将 “引进海外人才数量” 作为考核指标,而非按需匹配,导致人才与岗位不契合,陷入 “英雄无用武之地” 的困境。
责任割裂:片面认为人才储备仅是企业或城市单方面的责任,忽视二者协同作用。
二、国际化人才的核心需求类型
结合 “一带一路” 等战略实践,企业所需的国际化人才可归纳为五大类:
资本运作人才:精通跨境投融资、汇率风险管理等;
国际贸易人才:熟悉多边贸易规则、跨境电商运营等;
经营管理人才:包括国际化企业家、职业经理人、项目经理等;
专业服务人才:涵盖法律、咨询、评估、信息等领域;
基建与工程人才:擅长境外基础设施投资、建设与管理。
三、获取国际化人才的四大途径
(一)整合内部人力资源
打破传统人事、户籍制度限制,盘活企业内部具备国际经验的人才,建立内部人才流动机制,避免资源垄断与浪费。例如,选拔熟悉 “一带一路” 沿线国家市场的员工参与海外项目,充分释放内部潜力。
(二)转化社会人力资源
联动政府、高校、企业等多方力量,构建人才培养联盟。通过政策扶持(如专项培训基金)、校企合作(定向培养)等方式,将社会闲散的国际化人才资源转化为企业可用的战略资源。
(三)挖掘境外人力资源
秉持 “共商共建共享” 原则,吸纳沿线国家本土人才,弥补文化与法律差异短板。具体措施包括:
扩大外国留学生就业渠道;
引进外籍专业技术与管理人才;
通过制度创新营造开放包容的用人环境。
(四)开发新兴人力资源
针对 “一带一路” 等战略的特殊性,通过改革创新培养专属人才:
与高校合作开展 “订单式” 培养,定向输送符合需求的毕业生;
组织青年员工赴海外实习,积累实战经验;
建立国际化人才信息库,动态跟踪与储备潜力人才。
四、国际化人才战略的实施建议
推动跨界合作
促进海归企业与本土企业对接,实现人才与资源互补。例如,民营企业可借助海归企业的国际管理经验,海归企业则依托本土企业的资金与渠道,共同提升国际化能力。
强化本土人才培养
企业定期选派骨干赴国际机构挂职,承认其海外经历并解除后顾之忧;
政府加大对民营企业国际化人才培训的扶持,从 “输血” 转向 “造血”。
完善人才梯队建设
建立后备人才库,选拔外语好、业务强的骨干重点培养;
与高校合作开展 “订单培养”,定向输送专业对口人才;
组织新员工海外实习,储备青年国际化力量。
扩大全球招聘与管理革新
采用国际薪酬标准,吸引外籍高管与留学生加盟;
优化公司治理,引入有国际经验的独立董事,借鉴联想 “国际化董事会” 模式;
打破家族式管理壁垒,树立开放的用人观念。
结语
国际化人才是企业参与全球竞争的核心壁垒。企业需摒弃 “重数量轻质量” 的误区,通过内部挖潜、外部引进、跨界合作等多元方式,构建 “选、育、用、留” 的全链条体系,同时联动政府与社会力量,形成人才培养的生态合力,为中国企业全球化战略提供坚实支撑。
咨询
热线
微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