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olicy News

智库
政策新闻 行业洞察 新华智库 公司头条 行业研报

积极打造“新质生产力” 激活发展新动能

发布日期:2025-07-14来源:南方新华管理咨询团队整理浏览次数:83

新质生产力是一种先进生产力质态,其核心特征是创新起主导作用,摆脱了传统经济增长方式与生产力发展路径,具备高科技、高效能、高质量的特点,且完全契合新发展理念。它的催生源于 “技术革命性突破、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、产业深度转型升级”,基本内涵体现为劳动者、劳动资料、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,核心标志是全要素生产率的大幅提升。简单来说,创新是其特点,质优是其关键,而本质上它就是先进生产力。

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意义

发展新质生产力,以增强 “发展新动能” 为目的,以 “科技创新” 为主导,以高新技术应用为主要特征,以新产业、新业态为主要支撑,对于国家发展具有多方面的关键意义。

顺应趋势: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呈现跨领域技术深度交叉融合、技术应用创新迭代加速等特点,发展新质生产力是顺应这一趋势的必然选择。

竞争需要:在全球化逆流、国际贸易和投资萎缩、科技制高点争夺激烈的背景下,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我国构筑新竞争优势、赢得发展主动权的战略选择。

建设需求:新发展阶段要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多方面需求,中国式现代化需以高度发展的社会生产力和坚实物质基础为支撑,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是当务之急。

推动发展: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,其发展关键在于科技创新,尤其是原创性、颠覆性科技创新。同时,发展新质生产力有助于提升国家国际竞争力,特别是在全球科技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,还能提供更多优质产品和服务,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,推动经济社会深刻变革。

新质生产力的评价体系

(一)核心评价指标

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标志。若说新质生产力的 “新” 在于 “创新起主导作用”,那么其 “质” 就是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。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对评价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、创新能力和未来发展潜力意义重大。

宏观视角:全部要素的生产率(TFP)无法从总产量中直接计算,需采用间接办法,公式为:GY=GA+aGL+bGK。其中,GY 代表经济增长率,GA 是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(又称索洛余值、技术进步率),GL 为劳动增加率,GK 是资本增长率,a 为劳动份额,b 为资本份额。

微观层面:对企业而言,全要素生产率可采用简易计算方法:全要素生产率 = 总产出 / 总投入。这里的总产出指企业在一定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或服务的总价值,总投入是企业同一时间段内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总价值。

对企业来说,定期评价 “全要素生产率” 可了解自身 “技术进步率” 即 “新质生产力” 的量化状态,其作用包括:评估生产效率和效益,可横向对标及进行内部经济效益增长结构性分析;指导生产管理和决策,分析生产要素配置是否合理及经济效益增加的驱动因素;激励生产力发展,设定目标引导下属企业注重生产力发展,鼓励员工提高生产效率。

(二)“跃迁式质变” 的判断要素

新质生产力的 “质变” 是多维度、全方位的系统变革,需科技创新、产业升级和生产关系调整相互促进、共同作用,可通过以下核心要素判断:

技术革命性突破:新质生产力形成常伴随重大技术革命,能带来颠覆性变革,推动产业和经济结构根本性转变,如信息技术(AI 技术、区块链、人工智能、智能智造)、生物技术、新材料技术等领域的突破性进展。需判断 “技术创新” 是否给企业发展带来 “颠覆性” 突变,及业务结构和价值创造模式是否有 “根本性” 提升。

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:要求对传统生产要素重新配置和优化组合,适应新技术要求,包括劳动力、资本、土地、知识、技术、管理、数据等的有效整合利用,如数字化转型、智能设备、网络经济。需判断 “生产要素” 的创新性配置是否激发出企业发展的 “指数性” 增长或 “跃迁式” 本质性改变。

产业深度转型升级:新质生产力产生伴随产业结构深度调整和升级,新兴产业快速发展,传统产业改造提升,形成更具竞争力和创新能力的产业体系。如京东物流凭借全国仓网布局和资源整合能力,配备先进 “智慧大脑” JDL WMS 系统,沿产业链通过 “仓网布局、国内国际双链支撑” 大幅提升物流效率,降低配送成本。需判断企业转型升级是否在产业链上下游进行全产业链优化,及是否对 “商业价值” 提质和 “价值创造模式” 优化产生根本性转变。

全要素生产率提升:这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标志,意味着通过提高生产效率、创新能力和资源配置效率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,而非仅靠增加投入增长。需判断 “全要素生产率”(技术进步率)指标对企业发展是否带来主要影响和根本性作用。

劳动者、劳动资料、劳动对象的质变:新质生产力形成要求劳动者具备更高技能和创新能力,劳动资料(生产工具)更先进智能化,劳动对象(生产对象)范围扩大且多样化。需判断劳动者的 “技能和创新能力” 是否实现 “从量变到质变” 的跃迁,以及劳动方式、生产资料和劳动对象是否与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一致。

形成新的生产关系: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,涉及经济体制、社会制度、法律法规等方面的改革创新。对企业而言,主要判断内部生产关系中关键少数与企业之间是 “雇佣型关系” 主导还是 “合伙制关系” 主导,即生产关系是否有利于 “新质生产力” 发展和打造企业 “发展新动能”。

打造新质生产力的实践路径(企业层面)

企业打造新质生产力,需以 “提升全要素生产率” 为目标,以打造 “新质生产力” 为抓手,以增强企业 “发展新动能” 为目的,实现可持续、高质量、跃迁式发展,关键在于以下环节:

转变团队思维:尤其要转变高管团队的思维模式,帮助他们扭转 “换档焦虑、路径依赖、蛮干思维、粗放模式、鸵鸟心态”,打破 “不可以” 的旧观念,勇于创造 “不可能” 的新奇迹。

确定产业领域:优先选择具有 “先发优势” 的产业领域,争抢引领型发展的资源与政策扶持。新质生产力需有明确产业支撑,即 “战略性新兴产业(产业领域主导,有别于现有产业的新领域)和未来产业(业态模式主导,传统产业未来的新形态或前瞻性产业)”,其主要标志是新产业、新模式、新动能。

加强科技创新:加大研发投入,推动技术创新,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,通过引进新技术、新工艺和新材料,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。

推进数字化转型:利用大数据、云计算、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实现数字化转型,通过数据驱动决策,优化生产流程,提高生产效率和响应速度。

培养人才队伍:注重人才培养和引进,建立完善的人才激励机制,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,为新质生产力打造提供高素质人才支持。

深化产学研合作:加强与高校、科研院所的合作,共同开展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,通过产学研深度融合,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。

优化产业结构:根据市场需求和自身优势,优化产业结构,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,推动产业链向高端环节迈进。

注重可持续发展:在打造新质生产力过程中,注重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,推动绿色生产和循环经济,实现经济效益、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协调发展,提升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。

企业需深刻认识到,新质生产力并非传统生产力的局部优化与简单迭代,而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、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、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催生的先进生产力,必将带来发展方式、生产方式的变革。这一新型发展模式离不开 “科技发展和产业生态” 的大环境、大背景、大趋势,更需要企业结合实际情况,在战略层面正确选择自身发展模式与路径,积极拥抱变革,加强科技创新、数字化转型,培养人才队伍,深化产学研合作和注重可持续发展,以打造具有竞争力的新质生产力为手段,提升自身 “发展新动能”。